飓风的危害

我来回答;在几百年前,西印度群岛一带的飓风是以天主教圣人的名字命名的。例如1825年7月26日,一场飓风袭击了波多黎各,这一天是圣母玛丽亚之母安娜的纪念日,因此这场飓风被称为“圣安娜”。19世纪末,一位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用人的名字给热带风暴命名,不过用的名字并非来自他喜欢的人,而是他讨厌的政治家这样他就可以对公众说某某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正在太平洋上空漫无目的地游荡”。

1941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乔治?斯图尔特的小说《风暴》。这本畅销书的主角是一个诞生于日本东南海域、最终袭击了美国的一个风暴,讲述“她”在12天的生命里成长、冒险和死亡的过程。故事里旧金山气象局的小职员给“她”起名叫玛丽亚,因为他觉得每个风暴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一个个女孩子。

由于这本小说的缘故,用女孩名字给风暴命名的做法在二战期间流行起来,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气象学家们用妻子或女朋友的名字称呼风暴。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人名给风暴命名,渐渐成了正式做法。起初用的都是女性名字,在70年代加入了男性名字,交替使用,按首字母顺序排列。例如,飓风“珍妮”(Jeanne)之后是“卡尔”(Karl),然后是“莉萨”(Lisa)和“马修”(Matthew)。

太平洋西北部台风的命名,从2000年元旦起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方案。这份名单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交,不按名字本身的首字母顺序排列,而按提交的国家或地区的首字母排列。更大的区别是,其中多数并非人名,有神灵、星座、花草、动物、鸟类、树木甚至食物的名字,还有的是形容词。例如今年夏天以来的台风有“电母”、“蒲公英”、“婷婷”、“圆规”、“鲇鱼”和“马鞍”等等。笔者撰写这篇文章时,“蝎虎”和“洛坦”正在海上活动。中国内地提供的名字还包括“龙王”、“悟空”、“风神”、“杜鹃”等等。名单是循环使用的,不过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极大破坏,变得非常知名,为了防止混淆,世界气象组织将考虑将这个名字“打入另册,永不续用”。 5193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这个时节会响起春雷,在土里冬眠的昆虫会被惊醒,开始活动,所以被称为启蛰,后来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被改为了惊蛰。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习俗?

1、吃梨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2、打小人

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3、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气象局-惊蛰节气的由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惊蛰

本文来自作者[狂红静]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z.xibujiaoyu.com/xibu/9909.html

(17)
狂红静的头像狂红静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狂红静的头像
    狂红静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狂红静”

  • 狂红静
    狂红静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我来回答;在几百年前,西印度群岛一带的飓风是以天主教圣人的名字命名的。例如1825年7月26日,一场飓风袭击了波多黎各,这一天是圣母玛丽亚之母安娜的纪念日,因此这场飓风被称为“...

  • 狂红静
    用户100901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飓风的危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