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两者的区号有性质不同、特点不同。
1、性质不同:世卿世禄制属于封建制度体系;官僚制度属于官僚制度体系。
2、特点不同:世卿世禄制下,效忠是层层效忠的;官僚制度中,下层官员虽然服从上层官员,不需要效忠上级官员而只需要效忠国家或者国王。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世卿世禄制是古代一种选官制度,最早出现于周代,即一姓的天子和贵族世世代代都是统治者或贵族的制度。亦即?家天下?。
周代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周天子为轴心,下分诸侯、卿大夫和士,属于奴隶主阶级,掌握统治权。分封制将与周天子有相同血缘关系的旁支分封到全国各地,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包括土地权与军队权,并且这块封地世代属于该诸侯。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贵族阶级可以世代延续掌握统治权利。世卿世禄制下的政治制度,给予贵族奴隶主绝对的统治权,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世代延续。
世卿世禄制是周代维护统治的重要制度,起到了稳定政权的重要作用。天子一支世代为天子,诸侯一支世代为诸侯,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上位纷争的可能。同时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分界也十分清楚,奴隶永远不可能成为奴隶主,以安统治。
世卿世禄制规定: 只要有血缘宗法关系,即只要属于贵族奴隶主就可以继承上代奴隶主的政权与地位。这体现了很大的不公平性,使得人们对于政治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徒劳无功而不劳而获,是周代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到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已基本无用。
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变法取消世卿世禄制,改为按功授爵,有功者虽无家世血亲,只要于国有功,也可成为贵族阶级;无功者如果一只尸位素餐,会逐渐失去地位。这样使得人们心甘情愿为国效力,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1、世卿世禄制
根据《史记》记载,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应为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具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该制度本质上是为世族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寒门子弟根本难以通过该制度翻身。
之后,随着西周宗主地位的衰弱,世卿世禄制度也开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制以及军功制。
2、荐举制
《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大致意思是说教育开始逐渐地普及,这也是荐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便不再如昔日世卿世禄制一样只提拔贵族子弟,而是不管出身贵贱,依照能力来安排官职。
于是许多人便或毛遂自荐或被他人推举,步入到了仕途之中,比如说诸位很熟悉的荆轲,他便是被人推举给太子丹的。《史记》有文可证:“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
3、军功制
与荐举制同处一个时期的还有军功制,这种制度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激励百姓从军,也为了能选拔军事人才,提高本国军事实力所设置的一种选拔制度。战国时不少士兵便是通过军功制一跃成为将军,甚至名垂千古,最为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的白起。
客观来讲,这两种制度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极难挑出毛病,它们皆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产物,为日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4、察举制
待到秦汉建立后,便在荐举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察举制度。《文献通考 卷二十八 选举考一》记载:“孝武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跟荐举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专业化官方化,是需要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并且人才还要接受考核,没有荐举制那样随意。因为察举制的考核很注重品行,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举孝廉”,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便曾是举孝廉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察举制虽然为士人为官提供了途径,但却依旧被贵族阶级所掌控。许多察举出身之辈,并不是真的品行高尚才华横溢,而是买通了考察官,或是背后有官僚阶级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形,甚至有史学家称“一场作秀的察举”,足以见制度背后的腐败。
5、科举制
之后,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始建于隋朝,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继续沿用下去,一直到1905年时,这项制度才被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
唐朝时,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省试---吏部复试,主要分为常科以及制举两类。北宋时,科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考试程序进行了改革,把吏部复试改为了殿试。
并在此之后成为北宋的定制。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试后一律将卷子密封,把考生的名字所遮掩住,并且不允许在卷子上留有特殊印记,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
而且为了得到更多人才,北宋也对科举进行了扩招,根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在位期间便录用了近万人的科举取士,远比唐朝要多。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是有所关联的,正因此,才有学者发出:“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这样的感慨。
元朝时,科举经常停考,并且并无太多新意,在此就不多做叙述。明朝时科举有了新的变化,它开始跟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想要参加乡试,就比如成为各级行政单位的生员亦或是国子监的监生。
并且,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将省试换为了会试,在乡试之前还加入了一个县府院试。清朝时则是沿袭明代,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使学校制度跟科举制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并把县府院诗改为了童试。
科举制度相比较之前的几个选拔制度,其优点不言而喻。它帮助了更多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让士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也给国家带来了太多人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科举进士出身,还都是二十岁考上进士的学霸人物。
不过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还是做不到如当今高考一样绝对的公平,不少地方的考试依旧有舞弊现象,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殿试,也完全是看皇帝心情而定。并且科举太过死板,尤以清朝的八股文最束缚士人思想,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
扩展资料
隋唐科举的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原始社会
“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人们通过民众大会推选有才能的人和罢免不称职的人
特点:民主选举,选贤任能。
2、奴隶社会
“世卿世禄”制度: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让他们世代相传。
特点:按照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是王权与族权的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
爵高下。
3、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一种主要用来奖励军功的爵位制度。
特点: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4、汉代
察举制: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特点: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把任命权集中到中央。
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下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特点:依靠门第选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之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6、隋唐以来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特点: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
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制度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从对地
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有积极作用。
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持了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关于“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忆易]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z.xibujiaoyu.com/xibu/5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忆易”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世卿世禄制和官僚制度的区别》内容很有帮助